益阳市“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07-28 00:00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未知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为适应构筑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指导和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为居民健康提供良好服务。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现状

    (一)卫生资源状况

    1、卫生服务机构。至2010年底,我市具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77家,其中医院19家,乡镇卫生院9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家,农村卫生室3015家,门诊部481家,诊所369家,妇幼及疾病控制服务机构38家,其它卫生机构14家。

    2、卫生技术资源。至2010年底,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为14991人,管理和工勤人员206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6368人,从事护理工作的4538人,从事药剂、检验及其他辅助专业的人员4085人,分别是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3%、31%、26%,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19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5763人,执业助理医师2756人,每千人拥有数1.35人,执业护士4724人,每千人口拥有数0.97人。

    3、医疗床位设置。至2010年底,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1158张,每千人口拥有2.37张。

    4、 医疗卫生设备。全市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802台。其中500MA以上医用X线诊断机22台、磁共振成像设备4台、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24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台、钴60治疗机4台。

    (二)卫生服务状况

    1、医疗卫生服务。2010年,全市总诊疗人次为517万人次,入院人数51.76万人次,平均开放病床数11376张,病床使用率83.71%,病床周转次数45.64次。

    2、卫生防病服务。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基本控制了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全市甲、乙类传染病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99.43/10万;结核病涂阳登记率为43/10万,低于全省控制指标;全市已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控制标准;达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率达到国家疫情控制目标,人畜感染率控制在5%以内。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以乡为单位稳定在85%以上。建立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2个,流行病学调查队伍20支。

    3、卫生法制监督与服务。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于2003年3月挂牌成立了益阳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结构合理、办事高效、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新机制。目前,7个区县(市)均成立相应机构。

    4、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控制指标。

    5、社区卫生服务。全市已规划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6、中医工作。全市中医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创建国家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1个,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2个,完善了市、县两级中医医院建制,省级中医融入社区卫生示范区1个。中医医院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22个,中医参与治疗率达75%,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和社区得到推广。

    7、健康教育服务。2010年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分别为85%、95%,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5%、7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1%、63%。全市各级医院有健康教育宣传栏1个以上,部分医院已开展电化教育,发放健康处方,并经常走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8、采、供血服务。自1998年《献血法》实施至2010年,益阳市有近10万人次参与了无偿献血,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二、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既富有成效地进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又合理控制医药成本的过快增长,为卫生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根据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消耗卫生资源、对人均期望寿命影响、对社会经济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是:一是急性、慢性传染病仍是威胁市民健康的重要因素。2010年我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梅毒等五种传染病发病率为74.51/10万、96.38/10万、7.20/10万、2.48/10万、7.15/10万,以上五种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93.81%。二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居民健康危害越来越明显。三是新生儿疾病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指标。新生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我市新生儿疾病的前三位,对人均期望寿命值产生重大影响。四是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有待提高,精神卫生问题较为突出。

    (二)卫生管理与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1、卫生机构布局欠合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利用不足及缺乏并存。卫生资源过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基础相对薄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才相对密集,农村特别是基层乡镇缺少合格卫生人才。

    2、医疗卫生服务缺乏特色和技术优势。全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进展缓慢,内涵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内部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全市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医学科研能力较弱、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3、卫生人力配置失衡,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学历层次偏低,护士队伍人数不够,尤其是在乡镇卫生院更为突出,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仅占11.5%,护士队伍学历以中专为主;其次专业层次不高,高级人才相对比例较低,仅占卫技人员总数的6.51%。

    4、卫生投入、医疗补偿有待增加。政府的卫生投入虽然每年都有增加,但尚未能随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增长。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偏低,药械费用所占比例偏大,医疗补偿不足,医药费用增长速度过快,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5、在硬件配置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二级以上医院特别是中医医院基本设置配置较低,病房条件简陋、拥挤,门急诊环境较差,在大型设备的配置上,呈现低水平,重复攀比配置,缺乏合理调配,盲目追求“大”“全”,与医院功能不相匹配,大型设备使用率低下。

    6、医疗卫生服务结构和服务模式不能满足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服务过于向疾病诊治方面集中,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相对薄弱,与居民需求有一定差距。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功能不健全,运行机制欠完善,与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三、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效率优先的原则,巩固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医疗服务体制,整合卫生资源,优化行业风貌,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卫生事业持续性健康发展。

    (二)基本思路

    以整体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健康需求为导向,突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整结构,改革机制,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建立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布局合理、专业齐全、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卫生事务,维护全体居民的健康权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全市基本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缩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实现卫生事业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目标为:

    (一)居民健康指标

    1、人均预期寿命>75岁;

    2、婴儿死亡率≤18‰;

    3、孕产妇死亡率≤35/10万。

    (二)卫生工作任务与指标

    1、医疗工作。在规划期内,市级综合医院要达到全国同类同级医院先进水平;专科医院、区县(市)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满足辖区内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专科强项;乡镇卫生院及其他一级医院,重点加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设,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形成覆盖全市,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质量优良的基层医疗网络。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我市居民健康需要及主要健康问题,在市级医院中建立重点医学专科,达到解决全市疑难重症和特殊医学检验的问题。完善市医疗应急办公室网络建设,具有全省先进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调度指挥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健全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化的急救医疗服务机制。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见,注重内涵,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规划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疫情信息报告系统,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和及时性;按照卫生部关于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抓好非典、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落实国家和省、市艾滋病防治规划及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在7个县(市)区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工作,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认真做好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检测服务工作。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综合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及学术水平方面,达到国内平均水平。

    3、妇幼保健工作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4、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与其它指标,保持省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成完善的卫生信息网络,健全全市卫生信息平台。

    5、大力推行社区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任务,使社区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相适应。

    6、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规划期内,全市中医药机构、队伍建设形成规模,中医药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建成10个省级重点专科,20个市级重点专科,培养一批“名医”。积极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课题研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

    7、大力发展重点医学专科。规划期内,我市要培养和引进10名学术(科)带头人(其中有3-5名学术带头人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每年开展1-2项重点科研项目,并取得部、省、市级科研进步奖。

    8、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厉行改革,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改进我市食品安全状况。     

    9、采、供血服务:至2015年,以农村县为单位,临床用血的95%以上必须来自于无偿献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辖区卫生工作的发展和卫生规划落实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卫生的主管部门要加大领导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管理体制。政府其他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协调、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确保卫生规划的落实。

    (二)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打破卫生资源部门所有、自成体系、各自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由卫生行政部门将企业办、社会办的卫生机构统一纳入规划中,按照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结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自愿及当地对卫生资源的需求的实施原则,采取逐步移交分离、走向市场、内部改革、重新整合与调整的方式,优化配置并加强管理。

    (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卫生体制。一是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发挥民营经济对市场的补充和调节作用,鼓励民间经济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和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经营。二是加大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在卫生法规的约束下,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打破“终身制”,形成竞争性的人才流动和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三是改善医疗环境、简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和服务质量,更新医疗设备,提高技术性收费和科技含量,完善医疗成本核算和降低药品所占比例,遏制医疗费用得过快增长。四是调整卫生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实行总量控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盘活卫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能。

    (四)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加大卫生投入,鼓励卫生经济成份多元化。一是政府投入的增长比例应同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同步。对于预防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卫生、社会急救、卫生执法监督、卫生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实行政策性倾斜,按照其承担的责任、提供公共卫生的数量和质量给予经费投入。二是要使传统的卫生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鼓励社会资金涌入医疗卫生市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共同办卫生的市场格局,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垄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医疗卫生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