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
当前,医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又一次校准航向、凝聚共识。我们作为医院大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位干部职工都需要以清醒的头脑把握时代脉络,以主动的姿态重塑自身价值。
从“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全面推进,到DRG/DIP支付改革的改革实施;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试点改革,到对医防融合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从人工智能、5G技术重塑工作模式的思维冲击,到患者对优质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时代赋予我们责任与压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挑战和机遇。在现行大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趋势正发生着显著变化,我们必须顺势而为。
一、明大势:洞悉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变”与“不变”
(一)政策导向之变:从之前的“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过去,医疗卫生领域多侧重于规模扩张,而如今,“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要求。国家医保控费、医共体绩效考核、分级诊疗等政策接连落地,这意味着乡镇卫生院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以DIP付费模式为例,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决定卫生院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全体干职工都要主动求变,从以往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赋能”。尤其是行政后勤岗位,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要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流程优化等工作中,为临床一线提供有力支持。
(二)技术革新之变:数字医疗重构行业生态,人力资源整合降本增效。数字医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医疗行业生态,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同样需要借助技术实现发展。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智慧医疗等技术逐渐渗透到基层医疗领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精通本职专业,还要积极拥抱跨界融合。比如,医技科的医生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检验或检查项目,要努力成为具备化验、B超、心电、放射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各科室也要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对患者数据的分析,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患者需求之变:患者从“求医问药”到“全人关怀”。如今,乡镇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求医问药”,他们更加注重心理支持、健康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患者希望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关怀与尊重,获得全面的健康指导。因此,我们要在服务细节上多下功夫。设置门诊导诊“一站式”志愿者服务岗,工作人员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引导服务,还要具备健康宣教能力,让患者从踏入卫生院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贴心的关怀。我们要学习叙事医学技巧,用温暖的人文关怀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同时,积极开展下乡包村活动,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健康宣教、健康促进、家医签约、疾病筛查、慢病管理等服务。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我们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永远是我们坚守的灵魂。这是我们乡镇卫生院干职工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们赢得群众信任的根基。
二、谋破局:重塑价值的三个维度方向
(一)以使命为锚:从“职业”到“志业”的升华。回顾疫情期间,大家主动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全力守护乡镇居民的健康。那时,尽管工作辛苦,但每个人都充满使命感,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如今,面对“绩效考核改革”、“巡察问题整改”、“医保政策调整”、“医共体建设-医防融合之“三级医生包村”等多项工作任务,我们在职业发展中遇到了困惑。要找到职业理想与自身发展的平衡点,就需要我们适应岗位角色的变化,将工作职责升华为事业追求。主动去解决乡镇居民在健康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疾病治疗还是健康预防,都要全力以赴,真正成为守护乡镇居民健康的卫士。
(二)以需求为导向: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再满足于“盖章办事”“布置安排”的传统工作模式,要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主动研判问题的关键所在,优化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思维,制定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工作方案。一线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满意度反馈,有针对性地提升沟通技巧,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尤其要关注乡镇“银发群体”,他们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心理上也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我们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干预,为他们提供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三) 以协作为纽带:从“单科作战”到“体系赋能”。当前,“三级医生包村”健康管理工作正在推进,这需要我们建立跨科室团队协作机制,打破临床与公卫之间的壁垒,形成“全院一体”的协同闭环。借助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医防融合的契机,临床与公卫部门要联合行动。充分利用智能化应用,为乡镇居民开展疾病筛查、随访、宣教、用药指导、饮食运动建议等服务。同时,做好系统数据整理工作,动态监测居民的健康指标。通过“体系赋能”“协同作战”,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让患者更加满意。
三、践行动:新时代乡镇卫生院干职工的自我提升之路
(一)专业能力与观念的升级转型。临床医生要结合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深耕亚专科领域,不必一味追求高精尖的临床技术,而是要致力于成为区域内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才。临床护士要提升慢病管理的专业能力,将护理工作与健康管理紧密结合,成为健康管理的前沿力量。行政人员要加快学习医院管理、卫生经济学等知识,努力成为既懂专业技术又擅长行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意识的“温度革命”。我们要将“首诊负责制”延伸到“首问负责制”,建立“1分钟响应机制”,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被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一个微笑、一句解释、一次主动跟进”的微创新服务,从细节处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三)创新思维的“破壁突围”。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例如定期举办“患者健康之家”主题讲座,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为乡镇居民分享健康知识和指导。建立“单病种垂直管理微信群”,方便患者咨询和交流,同时也便于我们对患者进行跟踪管理。利用“AI慢病评估”等工具,创新服务项目和路径,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四)团队精神的“共生共赢”。充分发挥“师带徒”包村工作制的作用,促进资深专家与乡镇、村医之间的知识传承。全院干职工参与分组包村,各科室间开展跨岗位体验活动,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协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同志们,在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中。临床骨干要发挥引领作用,全体干职工都要努力成为数据驱动的管理者,以及具备跨领域协作能力的“多元型人才”。
让我们铭记:医院的价值由每一位职工创造,而职工的价值,终将在与医院集体,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