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藏在颈后枕骨下的凹陷处,就像身体里的‘解压开关’,学习累了按一按,颈肩酸痛可缓解。”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 221 团学校六年级教室中,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援疆医师徐佳妮手持穴位模型,带领孩子们开展中医药文化体验课。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传递,让源自中华大地的中医药智慧,在边疆校园里扎下根、开出花。
课堂开篇,一段动画短片率先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赛场上受伤的运动员,通过中医针灸、推拿调理快速恢复状态,重新回到赛场。“原来中医不只是‘喝苦药’,还能帮运动员治病!”台下传来小声的惊叹,原本对“中医”的陌生感,在动画故事里渐渐消散。借着这份好奇,徐医生顺势解答“什么是中医”——它是从《黄帝内经》传承至今的医学智慧,是关注“人”与自然、身体平衡的“生活医学”,不是遥远的古籍文字,而是能实实在在守护健康的方法。
在 “望闻问切小侦探” 互动中,徐医生结合新疆干燥气候特点,教孩子们通过 “看嘴唇干湿”“闻口气” 判断身体状态;展示的教具里,既有火罐、艾盒、艾柱、针灸、刮痧板、中药材展示盒,也有当地常见的生姜、萝卜,用“药食同源”的共性搭建认知桥梁。
“穴位寻宝” 环节成了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徐医生结合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重点讲解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的定位技巧,还特意改编了适配孩子们的 “穴位记忆口诀”:“眼角眉梢找太阳,眼眶下面是四白,守护视力顶呱呱。” 当孩子们发现每天做的眼保健操竟藏着中医玄机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益阳市到吐鲁番市221团,跨越的是距离,不变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命。” 拥有 11 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徐佳妮,此次进校园,她不仅带来了课程,更带来了承载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从《神农本草经》的传说到《本草纲目》的编撰故事,从湖南出土的古代药碾模型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科研历程,每一个故事都串联起中华中医药的发展脉络,徐医生带来的互动体验更让文化可感可触。
“其实中医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在“我们身边的中医”环节,老师的话让大家纷纷点头:感冒时妈妈煮的生姜红糖水、夏天爷爷喝的藿香正气水、奶奶贴在膝盖上的艾草贴,都是中医智慧的日常应用。而当屏幕切换到八段锦教学视频,课堂氛围更是推向高潮——徐医生站在讲台前,带着同学们跟着视频一招一式学习:“左右开弓似射雕”时挺直腰背,“调理脾胃须单举”时舒展手臂,原本好动的孩子们,此刻都静下心来,认真感受身体的舒展与放松,教室里满是整齐的口诀声。
“援疆既要‘医身’,更要‘润心’。这堂《神奇的中医》课,没有生硬的灌输,只有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内容——动画让中医“动”了起来,体验让中医“近”了起来,八段锦让中医“练”了起来。它不仅让同学们读懂了中医的“神奇”,更让千年文化在年轻的心中扎根,这场跨越千里的中医药智慧,也将成为连接湘疆情谊、滋养边疆成长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