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医二代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20 08:19 作者:曹思慧 卜亚斌 曹昱露 殷瑛 来源: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所有人对病毒避而远之的时候,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战场,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有不少医学世家,长辈们用自己的品格和职业操守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下一代、下下代,完美地诠释了爱与责任的传承。今年8月19日是第三届中国医师节,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特别约稿医二代、医三代故事,讲述一代代的医者仁心。


平凡生活里的超级英雄


作者曹思慧(右一)与父母合影

我的外公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母亲也顺利继承了外公的衣钵,从儿时至今我都沉浸在“医三代”的骄傲里,医生这个职业之于我是高尚的,神圣的,更是充满责任感的。

穿上白大褂,母亲是凛冽寒风中冲锋的战士,是手术台前生命的守护者,是静谧纯白色里最雅洁的那朵花;脱下白大褂,母亲是对我言传身教的老师,是体贴入微的妻子,是家庭里最柔软而又坚韧的那一部分。工作严谨细致,即使忙碌,也从未在我的成长和教育中缺席,使我成功避开了青春里的盲道,这是我心中的母亲。

晋代杨泉有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正如我的母亲,更如千千万万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背负着家庭的重量,还背负着生命的重量。大到新冠风暴里,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坚守,中华大地才迎来春暖花开;小到任何一个患者家庭,他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无数个家庭才保得一个完整的屋檐。

不懂事时觉得医生的光环仅仅在治病救人,看母亲与更多的医务人员一路走来,才明白行医之道不仅在救人,肩负的还有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先学净心,而后治病。这是我眼中医学的魅力。

受到母亲和外公的耳濡目染,今年高考完毕的我报考了医学院,作为他人眼中“医三代”,我无比希望踏上这条征途,接下母亲手中的接力棒,将这份责任感延续下去。虽然母亲只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无法做到德济天下,但在我的世界里,她就是平凡生活里我最崇拜的超级英雄。


我的医生爸爸


作者卜丹妮(前排左一)、卜亚斌(后排左三)及家人合影

卜丹妮说爸爸

我叫卜丹妮,我的爸爸是一名骨科医生,也是个大忙人。我最怕爸爸电话铃响,因为大多数都是医院打来的,不是叫去做手术,就是病人病情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处理。

别人的爸爸看到了伤口,一脸紧张关怀:「疼么?都流血了!别害怕,爸爸带你去医院看看。」我的爸爸看一眼伤口,一脸佛系麻木:「不疼,皮擦伤,这点渗血没事,去个什么医院!?消个毒就完了。」

别人的爸爸:「嗯,真乖,先把手手洗干净了,快来吃!」…我的爸爸:「你们这也叫洗手?手背和指缝都没洗到,我怎么教你们的7步洗手法?重新洗!」别人的爸爸:「我明天要加班,我看能不能找人替我下,或者跟老板请个假,女儿最重要。」我的爸爸:「明天一天手术,病人肯定不能请假,女儿生日庆祝可以往后推推不急。后天吧,后天没排手术,我上午查完房下午写完病历,晚上如果没有急诊手术…」爸爸热爱他的工作,关心每一位病人。经常做手术,低头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因而患上了颈椎病。自己身在医院,他还是没时间进行治疗。我心疼爸爸,劝他注意身体,别太忙了,可他却笑着摇了摇头说:“可不能耽误病人呀!”

爸爸总是那样忙忙碌碌。每天早晨他都早早地去医院查房,晚上也经常要上夜班,去医院查看手术病人,经常因为手术、抢救病人耽误了下班、吃饭的时间。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是奶奶接送,等爸爸忙完了再来奶奶家接我。好多次放学回家,爸爸都在值夜班,就算休息在家,碰到病人病情变化,他会马上跑到医院,给病人检查。虽然我想爸爸陪我,但我知道科室里的患者更需要爸爸。他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了,看到病人好起来,他会非常开心。爸爸对我说:“他们受伤了,第一时间想到我,相信我,我得马上去帮助他们,不能让他们心灵上再受伤!”我对爸爸说长大了也想成为像他这样的医生,爸爸却犹豫了,我知道他是不想让我这么辛苦,我拍着胸脯笑着说,“爸爸我不怕,我可以的!”

卜亚斌说爸爸

我叫卜亚斌,我的爸爸也是医生!爸爸是一名放射科医生,他个头不高,在我心中的形象却很高大,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看到我的心里,一张不怎么会说话的嘴,却教会我做人的原则:医术不高可以学,医德要好不能丢!爸爸在医院里很严肃,做事也很严谨,他说“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就像医技和临床,相互学习、相互沟通,才能是个完整的字,才能给患者一个完整的诊疗。每个患者做检查,他都要认认真真的摆体位,仔仔细细的阅片发报告。爸爸工作确实很辛苦,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叫他吃饭,他便头也不抬地甩出一句:“我不饿!早点为患者做完检查,早点发送准确报告,才能帮助医生尽早诊断病情。爸爸经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啊,如果没有人坚守在第一线上,那又何谈什么幸福安康!


父亲是我最大的偶像


作者曹昱露全家福

我爷爷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他是在其他亲人、政府还有好心人的帮助下成长的。长大后爷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争期间担任过野战医院的卫生兵,退休后爷爷在当地开了个小诊所,相邻几个村的村民大病小痛都会来找爷爷,我那个时候还很小,但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经常会有看不起病的村民拿土豆、大米或鸡蛋来抵医药费,其实爷爷家里不缺这些东西,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收下免除他们的药费。爷爷总说,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的,只有默默奉献,尽自己所能救治更多的人才能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真正触动我的是在爷爷过世很多年以后,村里一位老人同奶奶聊起以前的事情说,爷爷当年救了他的儿子一命,他至今都特别感激,说着还热泪盈眶给爷爷牌位磕头。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可爱的患者的存在,才会有那么多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医师这个岗位。

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护士,高考填志愿时父母问我,你想不想成为一名医生,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愿意。我希望成为像爷爷、父母那样的医务工作者,希望今后我的子女也能够自豪的对她们的朋友、老师说出自己母亲的职业是医生。一路走来学医很辛苦,当初的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有些也陆陆续续放弃了医生这个职业,但依然有很多人选择了坚守岗位。我也没有后悔过,因为这个世界救死扶伤的人间天使。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在中国蔓延,就和当年的非典一样,对医护人员进行着严峻的考验。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地赶往武汉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驱使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就是医者仁心吧。患者们无助的眼神和康复后欣喜的模样都是医生坚守岗位的最大动力。当年非典,我的父亲就一直坚守在一线,今年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年近60岁的父亲再次请战,在一线抗疫队伍中,坚持值守。我不需要追星,父亲就是我最大的偶像。

作为一名标准的医三代,我很荣幸的看到,国家对于医生队伍的重视,开设的医师节,是对医师职业最大的肯定。碰巧,我和老公的结婚纪念日刚好就是8月19日,碰巧,我俩都在医院工作,这或许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的学医初心


作者殷瑛(右一)与父亲合影

从小爸爸对我说,长大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什么才是有用的人呢?小时候一直没想明白。我的爸爸是一名放射科医师,每次碰到疑难诊断的病人都会回来翻阅书籍,和别人一起探讨,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前都会阅读专业知识。我慢慢明白,对社会有用,不一定是要成为科学家,而是尽自己所能对社会做最大的贡献。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探索新知识,多思考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作为医务工作者,遇到一般的问题能立刻想到是什么病症并处理,遇到疑难杂症能及时探讨并解决,这大概是我能做的对社会最有用的事情。

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古人已经有了很好的诠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要活得轰轰烈烈;“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人要有铮铮铁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要无私奉献。这些对生命底蕴的理性思考,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奋斗不止,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铸就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成为这样的人,风雨同舟,团结奋进。虽然我只是医院的一分子,但我愿意怀揣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中去!

记得上班后第一次抢救病人,想也没想就直接嘴对嘴人工呼吸了,最后病人抢救过来,心里特别安心,特别自豪。以前总觉得嘴对嘴人工呼吸不卫生,其实真正到了关键时刻,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在意的只是要第一时间挽救病人的生命。工作五年,我从开始的浮躁逐渐走向成熟、专业、冷静,即使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刚开始工作值夜班时,正在睡梦中的我被电话声惊醒,极不情愿地接听,我拿着急救插管箱赶到抢救病房,看到满屋子的医务工作人员都在争分夺秒为抢救患者做最大的努力,我赶紧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事后我扪心自问,作为医务人员,职责不就是救死扶伤吗?我却因为休息被打扰而不耐烦,心里瞬间充满了懊恼与自责。

铅华尽褪,唯以厚德载医,既然把医生做为终身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将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付诸行动,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和行医规范,勇敢坚定地承担起患者交给我们的责任,做人民满意的医生,做对社会有用之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