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中医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3-12-28 09:13 作者: 来源:益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呼吸道感染中医专家共识

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防治呼吸道感染,益阳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市域内省市级名中医研究讨论,形成《成人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冬季中医养生保健》三个共识,供广大市民和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共识一】

成人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进入冬春季节,各种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目前常见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支原体、甲流、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根据传染性大小,可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疫病”范畴,均为外感邪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初期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主要表现为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果失治及误治,则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出现肺炎表现;更为甚者,可因邪盛及正虚,并发心阳虚衰、邪陷厥阴等其他系统危重症;而恢复期若余邪未尽,邪热伤肺,津液被灼,正虚邪恋,可表现为阴虚肺热证;若病情迁延不愈,耗伤肺脾之气,临床可表现肺脾气虚证。

、预防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能否感受病邪,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即使同样感染的情况下,有的人可无症状,有的人表现或轻或重,中医认为和体内正气的多少有关,比如熬夜、劳累后正气虚弱,就更容易被感染。调节人体正气和个人相关,比如气虚的人要补气、湿气重的人要祛湿等,使得自身达到更健康的状态,体内免疫功能增强后,来抵御外邪的侵袭。针对高危人群、及无症状感染者可参考以下方案进行预防:

(一)内服方

1.流行季节,无明确接触史

【治法】益气固表,清热解毒

【基础方】玉屏风散加减

【参考方药】

 15g   炒白术10g   防  风5g       芦  根10g   

金银花5g    连  翘5g      (后下)5g   甘  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玉屏风散等。

2.明确接触者(青壮年、身体壮实者)

【参考方药】

金银花6g   大青叶6g     (后下)3g      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3.明确接触者(老年体弱者)

【参考方药】

 6g   荆  芥6g   紫苏叶6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二)外治方

1.中药香囊:可选用藿香、白芷、石菖蒲、艾叶、薄荷、丁香、佩兰、冰片、肉桂、辛夷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佩带胸前,或者悬挂室内,半月至1月换1包。用于本病预防。

2.艾灸: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每次10-15分钟,局部发红即可,每日一次,以5天为一疗程。

二、轻型(推荐方案)

风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咽痛,或偶有咳嗽,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础方】银翘散加减

【参考方药】

金银花10g     连  翘10g     桔  梗10g     牛蒡子9g

 10g     芦  根20g     淡竹叶10g     桑  叶10g

 5g      苦杏仁6g      薄  荷(后下)6g   生石膏(先煎)30g

 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喉咽清口服液、风热感冒颗粒等。

三、普通型(推荐方案)

(一)风热闭肺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气促,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基础方】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参考方药】

炙麻黄10g     苦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0g     金银花10g

 10g     桔  梗10g      薄  荷(后下)6g       前  胡9g

牛蒡子9g      甘  草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咳喘灵颗粒、麻甘颗粒等。

(二)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扇动,或有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肺平喘

【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参考方药】

炙麻黄10g   苦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0g   炙甘草5g

葶苈子10g   紫苏子10g   黄  芩9g        瓜蒌皮9g

 15g   前  胡9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肺力咳合剂等。

、重型危重型(推荐方案)

(一)心阳虚衰

【临床表现】骤然面色苍白,唇口发绀,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基础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参考方药】

 (另煎)10g   附  子(先煎、久煎)6g   龙  骨(先煎)15g   牡  蛎(先煎)15g

 10g      炙甘草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参附注射液。

(二)邪陷厥阴

【临床表现】神昏谵语,壮热烦躁,呼吸困难,抽搐项强,口周发青,或衄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基础方】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参考方药】

水牛角(先煎)30g    钩  藤(后下)15g    茯  神10g    浙贝母6g

 9g         黄  连5g         栀  子10g    炙甘草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五、恢复期

(一)内服

1.阴虚肺热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基础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参考方药】

南沙参10g   麦  冬10g   百  合10g   玉  竹10g

 10g   桑白皮6g    地骨皮6g    炙款冬花9g

天花粉10g   扁  豆9g   甘  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

2.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基础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参考方药】

太子参15g   麦  冬15g   五味子5g   茯  苓10g

 9g    百  部9g    陈  皮9g   桔  梗9g

 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二)外治法

1.敷背疗法

【部位】背部肩胛间区及肺部听诊湿啰音密集处或X线检查改变明显处。

【药物】大黄粉、芒硝粉与蒜泥按4:1:4比例配伍,以清水调成糊状。

【方法】取大小合适的敷料,将上药调好均匀平摊于敷料上,薄厚适中(0.3—0.5cm);将摊好的膏药敷在病变部位,加盖治疗巾,注意保暖。每次25-3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敷药后,局部用温水擦拭,保持皮肤清洁。

2.穴位贴敷

【常用穴位】天突、膻中、双肺俞、双膏肓、双定喘。

【常用药物】延胡索、细辛、甘遂等上药共研细末,加入的新鲜生姜汁调至膏状,制成药饼,药饼大小以直径1.5—2.0cm、厚度0.3—0.5cm为宜。

3.中药灌肠

热盛者,可用中药灌肠液(生麻黄、生石膏、杏仁、黄芩、葶苈子、重楼等)灌肠退热。

4.拔罐技术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皮肤,选用合适大小的罐,急性期肺炎以闪火法拔大椎、肺俞及肺炎病灶处;恢复期拔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及炎症体表投影处。

5.中药熏洗

可用青蒿、连翘、赤芍等熏洗退热。有高热惊厥史者慎用。

6.放血疗法

耳尖或十宣放血。

 

【共识二】

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进入秋冬季节,儿童各种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目前常见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支原体、甲流、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根据传染性大小,可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疫病”范畴,均为外感邪气,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于受到外邪侵袭。初期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主要表现为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小儿发病急、传变快,如果失治及误治,则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出现肺炎表现;更为甚者,可因邪盛及正虚,并发心阳虚衰、邪陷厥阴等其他系统危重症;而恢复期若余邪未尽,邪热伤肺,津液被灼,正虚邪恋,可表现为阴虚肺热证;若病情迁延不愈,耗伤肺脾之气,临床可表现肺脾气虚证。

一、预防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样感染的情况下,有的人可无症状,有的人表现或轻或重,中医认为和体内正气的多少有关,比如熬夜、劳累后正气虚弱,就更容易被感染。调节人体正气和个人相关,比如气虚的人要补气、湿气重的人要祛湿等,使得自身达到更健康的状态,体内免疫功能增强后,来抵御外邪的侵袭。针对高危人群、及无症状感染者可参考以下推荐方案进行预防:

(一)内服方(推荐方案)

【治法】益气固表,清热解毒

【基础方】玉屏风散加减

【参考方药】

 10g   炒白术5g   防  风3g      芦  根10g

金银花5g    连  翘5g   藿  香(后下)3g   甘  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玉屏风散等。

(二)外治方

1.中药香囊:可选用藿香、白芷、石菖蒲、艾叶、薄荷、丁香、佩兰、冰片、肉桂、辛夷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佩带胸前,或者悬挂室内,半月至1月换1包。用于本病预防。

2.艾灸: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每次10-15分钟,局部发红即可,每日一次,以5天为一疗程。

二、轻型

风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咽痛,或偶有咳嗽,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础方】银翘散加减。

【参考方药】

金银花5g   连  翘5g   桔  梗3g   牛蒡子6g

 5g   芦  根10g  淡竹叶5g   桑  叶5g

 5g   神曲(包煎)6g  苦杏仁6g   薄荷(后下)3g

生石膏(先煎)10-20g        甘草5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喉咽清口服液、风热感冒颗粒等。

三、普通型

(一)风热闭肺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气促,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基础方】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参考方药】

炙麻黄3g   苦杏仁5g   生石膏(先煎)15g   金银花6g

 6g   桔  梗3g   薄  荷(后下)3g    前  胡6g

牛蒡子5g   甘  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咳喘灵颗粒、麻甘颗粒等。

(二)痰热闭肺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扇动,或有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平喘

【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参考方药】

炙麻黄3g   苦杏仁6g    生石膏(先煎)15g   炙甘草3g

葶苈子5g   紫苏子10g   黄  芩5g       瓜蒌皮6g

 6g   前  胡6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肺力咳合剂、金振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等。

四、重型危重型

(一)心阳虚衰

【临床表现】骤然面色苍白,唇口发绀,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欲绝。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基础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参考方药】

 (另煎)6g    附  子(先煎、久煎)6g    龙骨(先煎)10g    牡  蛎(先煎)10g

 10g      炙甘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参附注射液。

(二)邪陷厥阴

【临床表现】神昏谵语,壮热烦躁,呼吸困难,抽搐项强,口周发青,或衄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基础方】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参考方药】

水牛角(先煎)30g  钩  藤(后下)5g  茯  神6g   浙贝母6g

 6g       黄  连3g     栀  子5g   炙甘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小儿牛黄清心散、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五、恢复期

(一)内服方

1.阴虚肺热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基础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参考方药】

南沙参10g   麦  冬10g   百  合10g   玉  竹10g

 10g   桑白皮6g    地骨皮6g    炙款冬花6g

天花粉6g    扁  豆6g    甘  草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黄龙止咳颗粒、养阴清肺口服液。

2.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基础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参考方药】

太子参6g   麦  冬10g   五味子3g   茯  苓10g  

 6g   百  部6g    陈  皮5g   桔  梗3g  

 3g

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参考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槐杞黄颗粒、馥感啉口服液。

(二)外治法

1.敷背疗法

【部位】背部肩胛间区及肺部听诊湿啰音密集处或X线检查改变明显处。

【药物】大黄粉、芒硝粉与蒜泥按4:1:4比例配伍,以清水调成糊状。

【方法】取大小合适的敷料,将上药调好均匀平摊于敷料上,薄厚适中(0.3—0.5cm);将摊好的膏药敷在病变部位,加盖治疗巾,注意保暖。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敷药时间:1—2岁患儿每次15分钟,3—5 岁每次20分钟,5岁以上每次2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敷药后,局部用温水擦拭,保持皮肤清洁。

2.穴位贴敷

适用于1岁以上患儿。

【常用穴位】天突、膻中、双肺俞、双膏肓、双定喘。

【常用药物】延胡索、细辛、甘遂等上药共研细末,加入的新鲜生姜汁调至膏状,制成药饼,药饼大小以直径1.5—2.0cm、厚度0.3—0.5cm为宜。

3.小儿推拿

推八卦,四横纹,天河水。八卦宽胸顺气化痰;四横纹调中行气止咳;天河水解表宣肺、化痰止咳。发热体温38℃以上,推六腑,推天河水;痰多推四横纹加揉小横纹。

4.中药灌肠

热盛者,可用中药灌肠液(生麻黄、生石膏、杏仁、黄芩、葶苈子、重楼等)灌肠退热。

5.中药熏洗

可用青蒿、连翘、赤芍等熏洗退热。有高热惊厥史者慎用。

6.放血疗法

高热者可耳尖或十宣放血,咽喉肿痛可商阳、少商放血。

 

【共识三】

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近日气温变化波动大,流感、诺如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高发。传染病大于,所以越是在特殊时期,越要做好防护。

一、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均衡饮食、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晴天午后多到室外晒晒太阳,并适当运动,以补充人体阳气。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注意呼吸道卫生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二、保持居室卫生清洁,保持空气流通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可选用中药香薰法改善居室环境。如按每50平方米用艾条1条,或艾叶100克加苍术约30克的分量,在室内焖燃烟熏15-30分钟。注意熏蒸期间人不要逗留在室内,熏蒸完毕后彻底通风后再进入房间。

三、随身佩戴中药香囊

可选用藿香、白芷、石菖蒲、艾叶、薄荷、丁香、佩兰、冰片、肉桂、辛夷等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挂于室内、车内或随身携带,半月至1月换1包。能够熏衣香体,预防感冒、时疫。

四、艾灸疗法

可选择关元、神阙、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每次10-15分钟,局部发红即可,每日一次,以5天为一疗程。

五、中药泡浴

选用金银花、苏叶、藿香、薄荷等中药煮水后取药液泡脚或泡澡,注意每次泡浴时间不要过长,水温不宜过烫,以微微出汗为宜,有皮肤溃破及过敏的患者不可使用。

六、饮食调护

葱姜小米粥

原料:小米、葱白、生姜

做法:小米洗净加适量水,熬煮成粥,加入葱白、生姜,熬煮片刻即成。

功效:小米粥营养丰富,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患病后食欲欠佳或胃部不适,或身体虚弱者,可以常吃小米粥来改善身体状况。葱姜辛辣发散,可改善风寒引起的鼻塞、流鼻涕、畏寒等症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